卡巴科夫与艺术家的“理想国”

文/张未

 

就好像美国人在拥抱索尔仁尼琴时,只能在他对美国无情的辱骂声中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样,卡巴科夫也是一个被当代艺术史无限误读的怪物。当然,不一样的是,卡巴科夫比索尔仁尼琴所显露的民族主义更狡黠、也更加深刻。他的作品扑面而来的理想与超验主义的气息都超越了简单的意识形态归类法则,从而使得当下美式的泛政治化的解读变得越发困难。于是,评论家与策展人们就必须扯断卡巴科夫的腰带,让艺术家原本就不打算谈论的那些问题,强行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误导着观众来理解卡巴科夫所表达的伟大理念。

是时候扔掉我们长年叼着的意识形态奶嘴了——当我们从英美学术系统捧回了一些看似有效的方法,却又在本土问题意识的解读中屡屡犯错时,如何超越简单对立的陈词滥调,并接续我们自己的艺术传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卡巴科夫在上海艺术博物馆(PSA)的本次展览,正好为我们在艺术史中重新梳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列宁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别做出了重要铺垫,也为更深入的理解20世纪观念艺术的诞生史提供了做出回应的可能。 卡巴科夫与艺术家的“理想国”